1、下頜正對球位
當我15歲的時候,我的父親帶我去在看在特隆恩舉行的英國公開賽。整周我都跟在冠軍湯姆-維斯科普夫(Tom Weiskopf)后面。他使用長鐵桿擊球的聲音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是一種其他人沒有打出的擊球聲。要想打出維斯科普夫那樣的精確觸球,揮桿過程中頭部不能移動。預備動作時,他的下頜對準球位,在整個揮桿過程中都要保持這個位置。下頜可以略微轉動,但是不要低頭。在整個職業生涯中,我都是這樣做的。
2、方向比距離更重要
我贏得了1990年的美國名人賽,記得我似乎沒有一次將球打到果嶺左邊或者右邊,最多只是打短或者打穿果嶺——這是在奧古斯塔很多球員都不知道的獲勝秘訣。再回想起我青少年時代在英國 Welwyn Garden City高爾夫俱樂部打球時,那有一塊又短又窄的練習區域,只能用比7號鐵短的鐵桿進攻果嶺,所以我更注重方向而不是距離。如今,控制距離非常受重視,我同意這一點,但是揮桿好壞的標志在于能否打出筆直的擊球。如果你能掌控好方向,距離也會隨即準確起來。
3、構想中的砂紙
擊球時桿面與球產生的摩擦使球產生旋轉,并且能將球擊向前方。要想打好中鐵桿和短鐵桿,你需要把握好這兩個方面。想象一下桿面上有一層砂紙,擊球時使球與有摩擦作用的桿面正對接觸。也許事實并非如此,但你不妨試一下。需要做到兩點,這是我從李-特里維諾那里學來的:第一是桿頭盡可能長時間地保持在目標線下,第二是在觸球時確保雙手超前于球位。
4、模仿優秀的球員
看過1973年英國公開賽后,我就想象自己在打一場三人兩球賽。與我同組的是維斯科普夫和約翰尼-米勒。我想復制米勒的輕度右曲球,還有他的預備擊球動作。我想擁有維斯科普夫打長鐵桿時留下的打痕。模仿那些鐵桿技術出色的球員,吸取他們揮桿的可取之處,再結合自己的特點就能獲勝。
5、打好短鐵桿的技巧
20世紀70年代末,我曾在肯尼亞與比利-加斯帕打過一場比賽。他的短鐵桿是我所見過最出色的。他打出的倒旋并不是很多,相反,球的彈道很高,但往往都帶有側旋。這些都是有技巧的。千萬不要試圖用沙坑桿去擊打8號鐵的距離,其實應該選用長一號的球桿。這樣你可以打出強烈旋轉,并有很強的控制力。
6、下場時認真練習
在練習場練球有一些局限。比如很難說球究竟飛了多遠,而且落在地上和落在果嶺上肯定效果是不一樣的。早些時候,我喜歡一早去溫特沃斯和諾娜湖,在所有人還沒到球場時打四顆球到果嶺上。我總是在球道邊緣或者淺草區完成這些擊球,這樣我不會掀翻球道上的草皮,并且固定球位。每次擊球我都會嘗試略微不同的彈道,這種“真實”的練習會讓你全神貫注,這是在練習場無法達到的效果。
7、嘗試不同的收桿
1992年英國公開賽,我的擊球方式千變萬化。我之所以能打出不同的距離,不是通過上桿或下桿的改變,而是收桿的不同。舉例來說,“雞翅膀”式收桿,你的左臂沒有隨身體轉動,而是張開在身體的一側,這時桿面會在觸球過程中略微開放,可以打出輕度右曲球。這很有趣。
8、不要過分調整球位
如果你想通過調整球位來打出高彈道或低彈道,不要將球向前或向后移動超過1英尺。預備動作時,這三個球位應該是有略微重疊的。如果球位移動超過這樣的限度,你就會在揮桿過程中進行非常復雜的調整來完成動作。
9、把球架高進行練習
如果你總是打在球的上半部分,或者以陡直的角度下砍擊球,都是無法打好鐵桿的。要找到正確的擊球方法,用一支3號鐵,把球架高2英寸。如果你是下砍擊球,你將會擊中桿面頂部;如果打在球的上方,球的彈道會非常糟糕。這可以讓你學會橫掃式揮桿,桿頭在觸球過程中略微下移。
10、揮桿時不要使用超過八成力道
我的第一位教練伊恩-康奈利(Ian Connelly)的一堂課讓我至今難忘。他讓我用7號鐵盡全力擊6次球。然后讓我用7號鐵放松擊6次球到100碼遠。再之后讓我再進行6次擊球,每次比之前一次增加10碼距離。這時我的擊球距離和開始盡全力擊球時一樣遠,但是現在我幾乎沒有發力。這證明了節奏,而不是力量是擊球又直又遠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