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爾夫運動進入國內大學,首推深圳大學1995年創辦的高爾夫學院。該學院1997年經深圳市人民政府正式批準設立,具備民辦公助性質和獨立事業單位法人資格。深圳大學高爾夫學院是中國第一所培養高爾夫專門人才的高等辦學機構,被公認為中國高爾夫高等教育的領頭羊。繼深圳大學之后,暨南大學、廣州大學、華南師范大學、廣州體育學院、華南理工大學、吉林大學珠海學院先后也開設了高爾夫課程,進行高爾夫的高等學歷教育。面對目前廣東省內開設高爾夫課程的高校不斷增多的形勢,如何加強課程建設,推進課程教學改革,擴大高校高爾夫人口,確保教學和人才培養質量,鞏固人才培養陣地,極有必要從現狀調查入手。作為廣東省內高爾夫高等教育的首批專業院校,對深圳大學高爾夫學院、暨南大學深圳旅游學院高爾夫休閑管理專業和廣州大學高爾夫經營管理專業三所院校的高爾夫專業教育課程體系調查研究是具有一定代表性的,通過對三所院校教育課程體系比較,結合調查問卷和部分學生訪談的方式,綜合資料分析研究,找出廣東省內高校高爾夫課程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和制約因素,進而提出針對性的有效對策。這對于提高廣東省高校高爾夫課程水平,促進我國高爾夫事業和產業的發展,都具有現實意義。
關于師資隊伍
根據問卷調查的結果分析、學校實地考察和文獻資料的整理,可知三所高校的高爾夫球技教練員人數較少,最多的只配備有3人。分析原因:第一,高爾夫本身就屬于一種高消費的運動,因此其相關課程也是屬于高成本的科目,并且球技訓練已經不是高校所設置的必修課程,加之其費用消耗高,一般家庭條件良好且對球技又有濃厚興趣的專業學生才會選修;第二,高爾夫運動在中國的發展還處于相對較為疲弱,國內專業高爾夫球技教練員的資源嚴重缺乏,截至2007年5月,通過中國高爾夫協會相關資質考試(由連續4天的平均成績在80桿以內的技術考試和相關理論考試組成)獲得CGA認證的職業教練一共才205名,而與之不相適應的是全國目前光球場就達到了400家左右,所以,對于學校來講,要聘請高水平的職業教練指教談何容易。而聘請國外專業高爾夫球技教練員的花費又過于高昂,使得近年來高爾夫球技教練員人才的需求失衡。
從學歷結構上看,三所高校的高爾夫專業所配備的教師隊伍的整體學歷和資歷都是較高的,但由于高爾夫在中國高校開展的時間短,且多數高爾夫教師是屬于“半路出家”的,因此對高爾夫的教學還多處于探索階段,結合學生的學習情況再總結出最適合的教學方案。而且高爾夫課程在院校中大部分都被作為旅游專業所開設的課程,目的主要是適應社會旅游市場的發展需求,并非為了培養專業的高爾夫教練或是運動員,因此對教師的項目專業水平的要求也不高。
其次,教師人數還是相對較少,一個教師同時教授幾個專業的現象十分普遍。且教師普遍教授高爾夫專業課程的資齡較短,由于該課程較之其他體育項目如乒乓球、籃球、足球等普及率高的課程開設較晚,結合我國高等體育教育的大背景——我國體育高等院校一般不設高爾夫專項,專業人才的培養基本上是空白的。因此,這就需要高爾夫專業教師能有一定的自學能力,在教學中不斷更新自己,善于接受新知識、新技能。
而雄厚的師資是培養優秀學生的重要保障,師資力量薄弱是一個短期內難以解決的問題。高爾夫教育作為一個新興的教育實體,在國內教育界更是基本無人涉足,師資力量嚴重不足。面對現實中的中國高爾夫,其教育的發展方向、課程設置、教材建設、整個教學理論、以及教學方法都無前車之鑒,必須自己摸著石子過河。由于大多數教師基本上都是半路出家的,因此往往缺乏高爾夫專業教育,也缺乏實踐經驗,教學的難度可想而知。同時教師大多缺乏親身實踐經驗,許多與實際聯系緊密的一些應用性強的課程往往難以提高教學質量,例如有關介紹高爾夫賽事組織的課程,由于大多數教師沒有機會親自參與賽事的運作,對賽事的策劃、宣傳、人員的分配和組織、賽事對場地的要求等整個賽事流程都不甚了解,因此課程內容只能選擇一些理論性較強,側重于一般性的賽事組織相關知識介紹,如當今世界上一些著名的賽事或是影響力較大的高爾夫賽事、比賽方法等。因為教師資源的嚴重缺乏,導致許多教師需身兼數科,將相對需要教師花費更多的精力去準備這數門課程,影響課程質量。教師資源的短缺往往導致了課程教學內容與實際脫節等一系列課程設置方面的問題。
關于教學內容和教材的使用
在這三所高校中,高爾夫專業課程的設置雖然有所差異,但還是存在著較大的共性,均開設有:高爾夫競賽規則、高爾夫球場設計與建造、高爾夫草坪管理、高爾夫俱樂部管理、高爾夫市場營銷、高爾夫概論以及高爾夫球技。這說明了高校對于高爾夫專業教育還是非常重視高爾夫草坪及項目管理所相關課程的設置。通過對高校的實地調查與訪談了解到,學校的領導大都認為草坪管理是高爾夫課程的核心,只要有足夠的條件,就會開設此類課程,并提供具體實驗室及場地,如深圳大學高爾夫學院已經擁有了獨立的草坪實驗基地以及實驗室,讓學生在課堂上學習高爾夫草坪管理理論知識的同時,也能真正運用到實際操作中,提高了學生對課程的理解和實際操作能力。但對于球技方面,大都設為選修科目,對學生沒有具體的要求和標準。
此外,暨南大學還開設了球童管理課程。在球會管理中,球童是球會最寶貴的資源,開設球童管理的相關課程,能幫助學生更深一層的了解球童這一特殊行業,認識到管理好球童是管理好球會的重要因素之一,從而成為一名合格的高爾夫管理人才。而廣州大學除了同樣開設有高爾夫球童訓練課程外,還開設了第二外語(日語)的課程。在目前中國高爾夫市場中,可以看到越來越多的日本和韓國球手會選擇到中國的球場打球,開設了第二外語課程,讓學生除了掌握良好的英語水平外,還多掌握了一門語言,能更好的和球會客人溝通,有助于增加學生在未來就業中的競爭優勢。
教材是將教學計劃和教學大綱所規定的課程目標轉化為學生在課堂中的具體學習形式的根基,如果沒有好的教材,宏觀的課程目標就會失去支撐,人才培養目標就無從實現。三所院校都過多地關注球場管理(即所謂的高爾夫管理),培養方式籠統,希望培養一個多面手,而往往使得各細分項目都不精長。加之缺乏學科研究成果和專業建設的必要人員及設施設備,高爾夫專業教育的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隨意性都較大。專業課程的設置缺乏科學性和系統性,往往根據學校的具體情況開設課程,而非從專業教學的系統合理性進行設置。與此同時學校的課程內容雖然較為廣泛,但大都存在著內容空泛,知識的應用性和操作性都較差,課程容量大但信息量較少,并且往往偏重于功能、作用、職能等原理性的常識性知識介紹。
關于學校“軟件”和“硬件”設施的配備
學生對高爾夫專業知識的理解除了課堂上教師的教授,參加校外高爾夫專業人士的講座或研究能進一步幫助學生將課堂上所學的知識更好的掌握。但由于高爾夫教育在我國發展僅數十年,雖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總體水平較低,仍處于起步階段,國內高爾夫專業人才嚴重欠缺,因此學校的高爾夫專業探索與企業或高爾夫協會的合作辦學,往往流于形式,缺乏系統的培養模式,教學效果不能達到預期目標。
在此次的調查問卷中,關于詢問學生在正常上課期間,學院是否有安排業內人士或者知名學者做講座或是研究,深圳大學70%的學生認為“有,但是很少”;暨南大學65%的學生也是表示“有,但是很少”;廣州大學53%的學生表示“有,但是很少”,有約37%的學生甚至表示“從沒有”。而在與學生的訪談了解中,可得知,三所院校的學生都表示說如果學院有組織專業相關的座談會都會很有興趣參加。大多數學生表示因為當初選擇高爾夫多半不是自己的意愿所向,因此剛步入學院的多半是對高爾夫毫無了解的,而參加此類講座不僅能幫助他們從課堂外的另一面去了解高爾夫,也可以給他們提供機會去認識中國高爾夫業界內的其他非教育類的知名人士,能大大增加他們對高爾夫的興趣。
除了給學生提供參加講座或是研究的機會,學校還可以通過其他的方式來豐富學生對高爾夫的理解和認識。如深圳大學高爾夫學院就與深圳觀瀾湖球會合作參加了高爾夫世界杯的志愿者服務工作,通過參加此類高爾夫大賽進一步加深了學生對球場設計、賽事流程以及運作等專業知識的理解和認識,在掌握理論知識的基礎上獲得了很多的實戰經驗,也能反應了學生扎實的專業知識,培養良好的外語溝通能力以及吃苦耐勞的精神。此外學院還擁有自己獨立的高爾夫社團,經常在校內或是校外舉辦高爾夫相關的活動或小型賽事,除了能豐富學生的課余生活,還能普及高爾夫文化知識,讓更多的學生了解和喜愛這項運動。暨南大學為推動高爾夫知識在校內的普及和營造校良好的關于高爾夫規則禮儀的學習氛圍,在高爾夫管理專業開辦之初策劃了每年一屆的高爾夫知識競賽。定位為精品項目的高爾夫知識競賽,全過程采用英文答題方式,不僅還原再現了原版高爾夫禮儀規則的內涵,更加提高了學生的英文水平和應變能力,實現了大學專業教育的專業理論知識與企業共享和文化的氛圍的共融,有力的推動了高爾夫知識文化的普及。
問卷結果同時顯示了缺乏實踐同時是三所院校教育的問題之一,學生在學習理論知識的過程中沒有結合實際,也無法完全理解理論知識的運用,而高爾夫作為一項運動,本身需要親身參與,才能更好的理解其管理工作。缺乏實踐也無法造就出出色的管理人才。
除了廣州大學高爾夫經營管理專業有其簽訂協議的高爾夫球會實習基地,將學生的大學四年的實習分為了認識實習、服務實習、專業實習和畢業實習四個層次,并分別在大一、大二、大三、和大四進行實習外,其他院校大都由于許多球會對學生的課程實習普遍不是很支持和理解,因此造成學生實踐機會少,學習也只能大都僅僅局限于課堂上的理論學習,導致學生的實際工作能力、知識的運用能力、分析問題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都無法得到很好的培養。廣州大學因為提供了較多的實習機會,切實加強了實習生的綜合能力培養,確保了學院每屆實習生綜合能力強及較強的達到70%。
由于高爾夫場地造價很高,因此目前大多數開設有高爾夫課程的院校一般擁有的多為簡易的練習場,沒有獨立的正規球場。而場地建設受阻的原因也主要是經濟和政策方面的制約,首先是政府無法提供足夠的空閑土地以供給高校建設自己的高爾夫球場,其次就是學校沒有足夠的能力去承擔高爾夫場地的建設以及維護的全部費用。因此,在調查的院校中,大多采取了與社會上的高爾夫俱樂部聯合辦學的模式,在教學期間為學生提供實踐機會。據調查了解深圳大學目前已擁有獨立的練習場以及深圳市龍崗公眾高爾夫球會的教學實習基地;暨南大學擁有高爾夫運動機理教學等多個實驗室以及深圳名商高爾夫俱樂部等知名高爾夫球場為代表的多個教學實習基地;而廣州大學是在廣州大學城有在建高爾夫練習場一個,并與番禺蓮花山高爾夫球會共建教學實習基地。這三所院校教學設施的配備在廣東省其他開設有高爾夫專業的院校中是屬于中上水平的。
在國外高爾夫管理專業一般歸屬于工商管理或市場營銷專業,而我國高爾夫管理專業則呈現出“多元化”的發展特點,既有歸屬于工商管理專業,也有歸屬于社會體育、旅游管理、草坪管理等專業。因為缺乏學科研究成果和專業建設的必要人員及設施設備,因此高爾夫管理專業的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隨意性都較大。專業課程的設置容易缺乏科學性和系統性,往往根據學校的具體情況開設課程,而非從專業教學的系統合理性進行設置。而目前,廣東省高校高爾夫課程教學仍沒有一個統一的教學大綱。